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对围手术期患者营养干预的意义
2020-9-26


减少围手术期患者空腹期和给予合理的营养干预,可优化患者的代谢状态,使手术和临床效益最大化;包括在麻醉过程中保持最佳代谢状态,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减少肌肉的分解代谢,最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围手术期管理,包括针对性分析、评估和处理围手术期风险、营养状况和并发症,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和时机。

1.jpg

围手术期影响营养状况的三个环节

围手术期是围绕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全过程,从决定实施手术治疗开始,直至与该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

2.png

第一个环节是疾病影响营养。

3.png

第二个环节是饥饿影响营养。

4.png

第三个环节是手术创伤影响营养。

5.jpg

6.png

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干预现状

基于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代谢特点与影响营养的三个环节,部分围手术期患者在术前或术后可能已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不足),若未能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将导致手术治疗效果事倍功半。

国内蒋朱明等对中国东、中、西部大城市三甲医院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营养不良(不足)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的调查发现,普通外科和胸外科患者术前存在营养风险者分别达35.2%,营养不足者分别占12.3%,而其中接受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仅为29.5%,有半数以上的患者未得到营养支持治疗。这些数字足以警示临床医师,必须重视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估、营养干预和管理。

为让更多患者受益,近二三十年来,相关指南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但在临床,实施有限;各种主、客观因素在某些程度上阻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表现出的问题是:对营养不良可明显增加感染性并发症的事实重视不够;即使发现患者营养不良,更习惯用人体白蛋白替代营养支持;对围手术期患者的饮食常不分个体地按照传统给予,至于患者实际摄入量距离目标需要量还差多少,关注甚少,甚至患者出院后还是长期半流质饮食。这些都可能导致或加重营养不良,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和医疗负担。

7.jpg

8.png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对围手术期患者的意义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对国内大多数临床医师而言是个陌生的名称,可谓“新鲜事物”。其实,当国内还在纠结围手术期患者是喝鸡汤、鱼汤或流质饮食时,FSMP早已在国外临床广泛应用,只是名称和归类不同。
   美国和加拿大称为“医用食品”,日本称为“患者用食品”,欧盟称为FSMP,我国台湾称为“特殊营养食品”;但都属于肠内营养的范畴,归为“食品”管理和应用。
   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内已开始应用肠内营养,但由于缺乏针对该类产品的国家标准,一直将其作为药品注册并管理,导致产品价格高,评审时间长,限制了产品的发展和应用。
   现今,医学与营养的关系及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营养在疾病综合治疗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围手术期肠内营养能调节手术创伤的代谢反应,减轻骨骼肌蛋白质流失,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等。循证医学研究证明的肠内营养较之肠外营养的优势显而易见。“只要胃肠道有功能,首选肠内营养”已成为共识。


9.png

FSMP包括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和非全营养配方食品三大类。其中,全营养配方食品可作为单一营养来源,适用于多数营养不良和摄入不足的患者。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不仅可作为单一营养来源,且能满足由于某种疾病和医学状况而产生的对某些营养素或日常膳食的特殊要求,如经调整配方中的膳食纤维、脂肪和蛋白质比例,添加某些营养素(谷氨酸、谷氨酰胺、精氨酸、核苷酸或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以适用于糖尿病、肿瘤、手术、创伤、感染、胃肠道吸收障碍、胰腺炎等患者。非全营养配方食品仅能满足目标人群的部分营养需要,必须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

10.jpg

上述已面市或即将面市的配方食品将给予临床更多的选择,有助于围手术期禁食时间的最小化,从而实现优化患者代谢状态和临床结局的目标。


 

 



返回